(中间尝试过的协作产品原型)
在困扰中,有道云笔记决定重头从用户的场景出发,来定义产品的形态。这段时间我把电话簿、微博微信上创业的、带团队的、做管理的、高校里做教授的好友通通骚扰了一遍,跑遍了三里屯、798、国贸、中关村、五道口的咖啡馆。一番访谈下来发现,大家要的不是一个方便的云端资料库,更多的要是一个有效的云端工作场所。在访谈中,我的朋友们一再提起微信在他们工作中起到的重大作用,以及微信在文档管理上的不足。有道云笔记意识到,在团队协作产品中,IM 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模块。资料库+IM 应当成为协作产品的主要产品框架。
因为 IM 有用户习惯的交互方式,所以有道云笔记新版的产品原型也试图在 IM 的标准交互上进行改良。
(资料库+IM 的移动端原型)
(资料库+IM 的桌面端原型)
第三阶段 :2013.9 - 2014.2 找到资料与 IM 的平衡点,为自己做产品
在此产品基础上,有道云笔记扩大了团队规模,加大了开发力度,也引入了 UI 设计。在这个版本中,协作界面被分成三栏,左侧是群列表,中间是 IM 讨论,右侧是资料库内容。资料库中又分为笔记和文件两个类目。用户可以在 IM 中讨论项目相关的内容,资料的更新参考个人笔记,最近更新的内容排在最上面。
(资料库+IM 的首个 UI 设计版)
为了得到更多的内部反馈,我要求整个笔记团队完全抛弃企业 IM 工具(网易泡泡),转用云笔记的协作产品。作为团队带头人,我解散了所有笔记组的泡泡群。
但毕竟协作产品当时还在开发中,存在协作 IM 消息提示不够及时等各种问题。不久之后我就发现,我的团队成员偷偷的重新建了泡泡群(只不过把我排除在外)。但如果是关于文档的交流,大家还是愿意在有道云笔记·协作中讨论的。 所以这不得不让有道云笔记重新思考协作功能的定位。如果说资料库和 IM 是天平的两端,第一次的问题是完全把自己困在了资料库那一边,而这次,则是向 IM 的步子迈得有点过大了。
经历过这轮内测后,有道云笔记意识到,有道云笔记·协作不是要完全代替团队内现有的 IM,有道云笔记要做的协作产品,核心应该还是资料,在这里资料不仅可以被管理,而且应该有更加强大的协作编辑能力,IM 讨论是辅助讨论和实时更新的手段。
在意识到这点之后,有道云笔记将笔记和文件合并到同一个功能模块中,并将这个功能模块置于客户端界面的中间,突出其核心价值。通过增加多版本对照、笔记和文件评论等功能加强了资料管理和协作能力。在 IM 讨论区增加资料新建、修改、删除的消息通知,把资料库与 IM 模块更加有机的结合,让沉淀的团队资料真正活起来。 在做完这些修改之后,有道云笔记终于初步达成了「给自己做产品」的目的。